北宋的赵氏孤儿 也遇到义薄云天的好人
#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##顶端夜读#
(资料图)
图源网络侵删
宋慧敏
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,虽然主人公也姓赵,三个失去父亲的女孩也是孤儿,但是和春秋晋国那场赵氏孤儿保卫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,就像苏州的拙政园和报恩寺的北寺塔没有关系,只是借景。
北宋赵邻几,字亚之,郓州须平(今东平)人。赵邻几爱读书,马上、厕中、枕上,就连睡梦中都手不释卷念念有词。读着、读着就读出了光明前途,颜如玉、黄金屋、千钟粟通过读书一一变现。
赵邻几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,任秘书省校书郎。陈桥兵变,江山易主是他们的事,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他春夏与秋冬。腹有诗书,加上工作经验到哪里都有饭吃,公司换了招牌,赵邻几依然水波不兴上班打卡,下班读书。学习使人进步,读书让生活更加充实,并且开出娇艳的花朵,结出累累硕果。
赵邻几日积月累,著有《日历》二十六卷、《文集》三十四卷、《鲰子》一卷、《六帝年略》一卷、《史氏懋官志》五卷,其他书五十余卷。然而读书也是十分耗费精气神的事儿,赵邻几积劳成疾,五十九岁那年病死在工作岗位上。
宋太宗是个读书人,听说赵邻几著书立说,藏书也很丰富,特派专员到赵家取书。赵邻几著作和藏书运到京城,宋太宗为书作的精湛和藏书的精美所震惊,十分痛惜赵邻几的离世,下诏赐钱十万。
十万块钱别说搁北宋,就是放在当下也是一笔巨款,可是赐给赵邻几这十万钱的去向却语焉不详。赵邻几膝下的三个年幼的女孩因为父亲的去世成了“无田以养,无宅以居”的孤儿。
关于赵邻几的妻子,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代的妇女,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,古代女子都是从属的地位,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夫死从子,还要受族人们的百般算计和排挤,更何况赵邻几的妻子生了三个丫头片子,更是走投无路。为了活下去,赵邻几的妻子很有可能净身出户嫁人去了。
三个年幼的女儿眼看就要流落街头,等待她们的命运很可能是乐籍,乐坊里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孩子,因为贫穷,因为父亲犯罪不得已入了教坊。正在危急关头,以前跟着赵邻几当差的赵延嗣人挺身而出,担当起照料遗孤的责任。
赵延嗣起早贪黑到驿站为人牵马坠蹬扛行李,晚上到茶馆做堂倌,贩卖四季生鲜果蔬,只要是能赚钱,再苦再累赵延嗣都干。赵延嗣给这三个幼女请来保姆料理她们的生活,自己住在别处。
十年之后,赵邻几的三个女儿长大成人,赵延嗣为了避嫌,不再和她们见面。众口难防,他怕那些是非小人说他另有所图,坏了女孩们的名声。
赵延嗣累得弯腰驼背,两鬓苍苍。他只身来到东京开封,找到赵邻几的故交翰林院宋白、侍郎杨徽之,向他们讲述了这十年含辛茹苦抚育赵氏孤儿的经过,一边说一边泪流满面。两位京官听得目瞪口呆,面有惭色说我们都是赵邻几的好朋友,身居高官享受俸禄,对好朋友的身后事一无所知。
他们被赵延嗣忠心耿耿义薄云天的壮举感动,拍着胸脯表示一定要接过赵延嗣手里的担子,助人为乐,给赵邻几三个花季女儿各自找个好归宿。赵延嗣长长舒了一口气,心里从来没有过的轻松,史料没有记载他的生平。他像一缕阳光,像一阵清风从历史的缝隙中溢出,留下温暖,留下温馨,留下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。这种精神叫做仁义。
这一程,我们走得太快、太急,不小心忽略乃至丢掉很多,比如礼义仁智信,温良恭俭让,而这些却在一千年前一个小人物的身上闪闪发光,在两千年前同样是小人物的程婴身上闪闪发光,为了保护赵氏孤儿,为了保护全城的孩子不被戕害,他交出自己的孩子。
站在拙政园能看到报恩寺的北寺塔,在阳光下与周边的景色浑然一体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
精彩推送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