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天报资讯】海水直接利用行业现状及海水利用发展规模分析2023
海水直接利用行业现状
水荒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,是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瓶颈。据统计,全球用水总量每15年就翻一番,到2030年地球上将有1/3的人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。地球的表面虽然有71%被水覆盖,但其中96.5%是海水,还有15%是咸水,在余下的2.5%的淡水中,又有69%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。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.77%。有人比喻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。
合理节约用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,然而,节水并不能增加淡水的总量。大量地利用海水自然而然地就成为21世纪解决淡水缺乏的主要途径。海水利用包括海水直接利用,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,以及海水农业等。
(资料图)
海水直接利用是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。到21世纪上半叶,随着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的提高和耐腐蚀材料的进一步发展,沿海城市的绝大部分工业冷却水都将采用海水。海水冲厕会得到大面积推广。
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重点,到了21世纪中叶,也许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景象,每个岛屿或缺水的沿海城市都建有海水淡化工厂。这些工厂里大多采用蒸留法和反渗透技术来制取淡水。到时候全世界使用的水资源中有1/5以上来自海洋。
随着淡水资源的紧缺,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。目前中东国家中的沙特、以色列等国家70%的淡水资源来源于海水淡化,美国、韩国等也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。海水淡化,就是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的技术过程。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。我国是13个贫水国之一,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/4,作为确保我国淡水资源的一项战略措施,海水淡化产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。
海水利用行业发展规模分析
全球海水淡化产能从2000年的不足0.3亿吨/日已发展到2020年的1亿吨/日,年均增幅超过7%。海水淡化造水成本从上世纪70年代10美元/吨下降到目前不足1美元/吨。160多个国家的约3亿人长期饮用海水淡化水。随着淡水资源的紧缺,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。目前中东国家中的沙特、以色列等国家70%的淡水资源来源于海水淡化,美国、韩国等也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。海水淡化,就是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的技术过程。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。我国是13个贫水国之一,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/4,作为确保我国淡水资源的一项战略措施,海水淡化产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。
水是生命之源,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,是人类宝贵的、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。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,淡水仅占2.5%,海水占97.5%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淡水资源日趋缺乏。目前,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。据预测,到2025年,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面临缺水问题。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,而从占全球水资源97.5%的海洋要淡水,无疑是解决当前水危机的最佳途径,而且是一项保护资源、创造资源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,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据统计,截至2019年底,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15个,工程规模1573760吨/日,其中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个,工程规模399055吨/日,较2018年大幅增长。海水直流冷却、海水循环冷却应用规模持续增长,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1486.13亿吨,新增94.57亿吨/年。2019年,沿海核电、火电、钢铁、石化等行业海水冷却用水量稳步增长。据测算,截至2019年底,年海水冷却用水量1486.13亿吨,比2018年增加了94.57亿吨。
《2021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44个,工程规模1856433吨/日,比2020年增加了205350吨/日。《行动计划》明确,到2025年,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/日以上,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/日以上,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万吨/日以上,海岛地区新增20万吨/日以上。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,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。海水淡化利用的标准体系基本健全,政策机制更加完善。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-2027年中国海水利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:
海水淡化水的用途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主。其中,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北部、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的电力、石化、钢铁等高耗水行业;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岛地区和北部海洋经济圈的天津、青岛2个沿海城市。2021年,新增用于工业用水的海水淡化工程主要是为化工、电力等高耗水行业提供高品质用水;新增用于生活用水的海水淡化工程主要是为广东省、福建省缺水海岛和浙江省抗旱应急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给。
《全国海水利用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指出,“十三五”时期是我国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。《规划》提出的目标是:“十三五”末,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/日以上。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 105 万吨/日以上,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 14 万吨/日以上。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达到 1400 亿吨/年以上,海水循环冷却规模达到 200 万吨/小时以上。新增苦咸水淡化规模达到100 万吨/日以上。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 80%及以上,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70%以上,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%。
《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要着力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。一是提升海水淡化供水保障水平。沿海缺水地区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、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,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中的配置比例,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。二是扩大工业园区海水淡化利用规模。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园区和高耗水产业优先利用海水,建设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业园区。三是提高海岛及船舶用水保障能力。在海岛保护性开发基础上,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海岛海水淡化设施,鼓励远洋渔船、海洋平台加装易维护海水淡化装置。四是拓展淡化利用技术应用领域。推广使用膜分离、能量回收等海水淡化技术,促进浓盐废水处理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、苦咸水综合利用等。
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,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、整理、加工、分析、传递,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,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,把握投资机遇,提高企业竞争力。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《2023-2027年中国海水利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》。
上一篇:南京溧水区2023年城乡建设计划发布 涉及155个项目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
精彩推送
X 关闭
X 关闭